“五一其实只放一天”,这是近期冲上热搜榜的一个热议话题,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于“节假日该不该调休”的激烈讨论。央视新闻在4月20日的文章《众口难“调”,如何“休”好?》中明确表达了这个社会现象:每年的调休都会成为讨论焦点,展现了人们对公共政策的关切心情以及对休息权益的期待,这样的关心也有助于决策者在未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公众普遍认为,他们实际反对的不仅仅是调休这个机制,更希望节假日的总体数量能有所增加,这样便能不用通过拼假而直接享受到“黄金周”的假期。尽管民间对于节假日增加的期待很高,但相关决策应当分步骤进行。首先,要决定是否增加节假日的总天数,这个决策既要依据民众意见,也需要相关部门充分统筹规划。一旦决策增加假日总量,如何增加将成为随后需要讨论的问题,这将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实现。

根据2022年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所提,“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我们可以期待,在考虑到提升公众福祉的大前提下,经过新的政策调整,节假日的增加并非不可能。

历史上,我国节假日的安排已经经历了多次改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比如从周而复始的单双休制度到全面实行的双休制度,再从最初的7天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0天,直至目前规定的11天。国人的休息时间在不断增长,正透露出来的是公众休假权益的增强,也让人们更有获得感。

实际上,放假并不仅仅是享受空余时间,它还与国民经济、消费刺激、民众幸福感息息相关。劳逸结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假日消费有助于经济发展。因此,对于节假日的布局优化与调整,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宏观经济战略的一环。最后一次对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是在2007年,距今已17年。面对时代变迁与公众需求的升级,关于增加节假日的讨论也许很快就会有新的进展。综合央视新闻、央广网的报道,我们可以积极期待政府相关部门的最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