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政治经济的棋盘上,德国总理朔尔茨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于2024年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不仅是朔尔茨继2022年11月以来第二次访问中国,更在中德两国关系和各自在国际格局中立位的多变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在访华行程之前,朔尔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了视频通话,重点讨论了“重新平衡”欧洲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并探索增强欧洲竞争力的可能性。欧洲显然正在重新审视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并体现了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策略分岐。

在此背景下,欧盟似乎与美国有了暗中的共识,试图挑战中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领域——太阳能、电动汽车和锂电池产业,这些领域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已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前美国财长耶伦此前访华也曾强调对华限制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这无疑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新兴行业构成挑战。

近一年来,中欧之间在经贸领域尤其是反补贴问题上的争议不断。欧盟不止启动了对华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还对中国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企业进行了调查。德国出台的战略文件更提出了对华经济的“去风险化”策略,使得原本复杂的中欧经贸关系愈发紧张。

中国商务部在这样的压力下并未退缩,商务部长王文涛访欧时向欧盟发出警告,称对中国产品的“消极举措”将破坏经贸互信。这表明中国在经贸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是对欧洲保护主义的有效反击。

中欧的经贸争端背后,是两者在经济、政治及战略层面的深层博弈。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则对既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构成冲击。而欧盟作为传统经济强权,对中国的崛起既感到需求合作,也深感戒备。

中欧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只限于买卖,还关乎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与竞争。在处理经贸关系时,可见欧盟内部亦有不同的声音和策略。一些国家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同时,也有国家担忧中国崛起将削弱自身地位,故探求限制中国发展的手段。

面对欧盟的内部分歧,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试图通过打压中国经济“王牌”来遏制其发展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中欧双方应通过对话与合作,探寻解决争端的途径,而不是借由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自身利益。

在朔尔茨此次访华期间,尽管双方在经贸问题上有分歧,却也提供了双方坐下来谈判、寻求共识的机会。国际关系的永恒规律是利益而非恒久敌对。中德及其欧盟搭档须认识到,只有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