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大同市阳高县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极目新闻报道,该县自2022年4月起执行“市场主体倍增”任务,造成基层干部压力倍增。县级下达任务到乡镇,乡镇再转嫁给村支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村支书不得不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实际上却仅有3家是真正运营的合作社。

多家被登记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服装店、鞋店、货运队等,名目繁多,却只是为了让数据赏心悦目。基层干部坦言,这些注册市场主体并没有实际经营活动,无助于经济发展。该县的村领导为了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承担了数据上的压力和责任,月月任务,日日烦恼。

报道揭露了一个顽疾:在一些地区,新增市场主体数字被视作经济活力和营商环境的指标。为了追求这种虚幻的数字表面繁荣,一些地方的村支书倍感重负,不得不自己注册或是找亲友帮忙注册。

为了完成任务,政府甚至提供了包括帮助办理注册手续、免费复印、免费邮寄、免费刻制公章等“四免服务”。这样的举措反而增加了劳民伤财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2023年中央政策调整,任务考核开始注重提升市场主体中企业的比例,新注册企业才算入考核。这对于村支书来说,又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新挑战。频繁的变动和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让基层疲于奔命。

4月8日中央层面针对部分地区基层减负不力的现象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指标虚高、任务难完成,致使基层数据造假现象严重。尤其是山西省有市县不断叠加任务指标,导致注册经营主体的虚假增加。

面对这些问题,中央的态度明确:要严肃问责相关领导干部,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种盲目追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