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地一个繁忙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组装电动清扫车。这个画面背后,可能隐藏着企业不愿面对的困扰——频繁的政府执法检查。

最近,一则企业反映“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过200次”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对此,当地官方作出回应,称经核实,2023年该市直相关单位和企业所在区总计对该企业进行检查、走访了65次,包括执法检查26次、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和助企纾困走访5次。

虽然官方的数据并没有达到网友称的200次,但一年65次的检查走访频率仍旧不容小觑,毕竟这等于每个工作周至少有一次检查。企业为了应对这些检查,不仅要投入时间准备材料,还需要人力接待与汇报,这无疑会消耗宝贵的工作时间,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特别是对于那些如星光璀璨般的明星企业,频繁的检查与接待成为企业高管们背负的沉重负担。即便如此,官方的数据仅展示了市直单位和区域单位的检查次数,街道和乡镇的检查是否包含其中,目前尚不明朗。

然而,企业遵守法律、履行生产安全及环保责任是必需的。从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6次执法检查中共发现了27个问题,显然检查的价值是显著的。一方面,执法检查涉及多个领域,如交通、生态、水务及应急等,这一多元化可能也是频繁检查的背后原因之一。

在现实中,不同部门层层叠叠、多次检查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增加沟通和协调,减少部门间的重复检查,例如实行联合检查,进一次门就能查验多项内容,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

即使如此,除了官方提到的执法检查之外,一些如工作指导25次以及宣传走访9次的活动频率同样值得关注,是否所有走访都是必要的,这一点值得商榷。即便这可能是个例,但这足以成为其他企业的警钟。

在当前经济逐渐回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仍面临困难。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检查走访,给企业更多精力专注于经营。同时,在监管机制上,应当致力于提高监管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2年就已下达指令,根据企业风险信用进行分类,合理设定一企业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让企业在“无事不扰”的环境中发展。

降低企业负担,不只需要长远的制度改革,还需要从现在实施的检查中着手,“瘦身”检查。地方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必要检查的清单,对于清单之外的检查予以严格控制,避免频频的检查干扰。只有这样,企业方能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良好营商环境中,安心地进行经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