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寒潮频发,冷空气成规模地猛烈侵袭我国多地,带来极端低温天气,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等相关专家,依据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发布了《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这份指南旨在科学引导公众应对寒潮,有效提高自我健康防护水平,减少寒潮天气对公众健康的负面影响。

《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包括五大部分:寒潮的基本概念、健康风险分析、重点防护人群指导、寒潮气象预警信息解读以及分级预警防护措施。该指南提出,寒潮是指自高纬度地区涌来的寒冷空气,对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引发显著的温度下降。

《指南》中详细说明,降温不仅会使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还可能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健康风险。譬如:皮肤可能受损形成冻疮,与此同时,寒冷环境可加剧关节炎、类风湿等慢性病患者的疼痛,以及易于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也可能因此加剧。

在重点防护人群部分,指南指出了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的群体。其中包括身体抵抗力弱的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和老年人;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员,比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和外卖员等。

在解读寒潮气象预警信息方面,指南按照《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中的规定,明确了预警信号的四级分类,帮助公众更准确了解即将到来的寒潮强度,并进行适当的防范。

最后,指南提出了针对不同预警等级的人群防护措施建议。建议包括了室内外保暖、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心理疏导等,目的是为了确保在恶劣天气到来时,公众能够做好准备,减少健康损伤的风险。

这份《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民众健康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寒潮的认识,还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防范措施,是保护自身和家人免受寒潮侵害的重要武器。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越发频繁,公众了解如何进行科学防护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