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布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历史地名再续文脉
地名,就如同镶嵌于大地上的文化密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方位指示,更蕴含了世代交替的人文记忆与情感。在不断发展变革中,这些历史地名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见证。2023年11月16日,一则喜讯传来:江苏省六大职能部门——包括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联合向外界宣布了最新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在经过严格的申报、推荐、评定以及公示等环节后,157个独特的地名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其中93个是我们熟悉的路、街、巷(里、弄、坊)地名,另有64个则是古桥梁地名。这其中,南京的“乌衣巷”、苏州的“山塘街”、扬州的“二十四桥”无疑是人们口中最为响亮的几个名字。
江苏省作为地名文化遗产评定的先行者,在2022年首次启动了相应的评定工作,首批公布的地名主要涉及古城、古镇、古村落三个类别。2023年,评定的重点转向了古老的路街巷名以及古桥梁地名两大类别。这项工作的推进,昭示着省里对地名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投入。
此次评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省级多部门的紧密配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22年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任务之一。此外,多部门联动,共同出台了《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规范,保障了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可以贯彻实施。
在全省范围内,各级政府对历史地名保护的力度明显加大,建立了各自的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记录下13000多个珍贵的历史地名。随着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800多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高价值传承意义的老地名再次被赋予新生。
苏州、扬州等地的“狮子口”“醒狮桥”“马监巷”“五福巷”等历史地名已“复活”,常州、淮安等城市则依托规划前瞻性的思考,重启老地名的使用。这些举措无疑让历史地名重新回归到现代人的记忆中。
江苏在保护传统地名的同时也不忘推动地名成果的积极转化。省民政厅先后编制出版了《江苏省政区图》《江苏省行政区划地图集》以及《江苏省标准地名录》,各级城市也纷纷出版了地名丛书,为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倾注了实际行动和智慧。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注与努力,让地名这个历史文化的载体得以延续,同时为繁荣的城市文化增添了更多的传统魅力和历史厚度。江苏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以实际行动展现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