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一个触目惊心的问题:是否重疾在我们这代年轻人中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阴影是否正在悄然笼罩着年轻群体?媒体和社交网站上不时出现的年轻人被诊断出疾病的案例不仅触发公众的震撼与同情,也促使我们反思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

根据研究数据,某些重大疾病确实呈现出年轻化的迹象。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下降趋势,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愈发显著。在癌症领域,尽管大多数癌症类型的发病并未显著年轻化,但个别癌症类型如前列腺癌的发病年龄却正向年轻者倾斜。1990年至2019年间,在50岁以下人群中,癌症发病率激增了79%。

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医疗体检的普及使得更多年轻人参加健康检查,进而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2021中国银发人群体检现状数据报告》指出,20岁至39岁的人群中有超过44%的人进行了体检,而60岁及以上的人群体检占比不足13%。技术进步允许以前难以发现的病症得以及早诊断。另一方面,日益改变的生活方式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不科学的饮食、长时间久坐、缺乏足够运动,以及与之相伴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疾病的概率。

然而,尽管清楚这些习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癌症和脑卒中,许多人却因为所谓的“情非得已”无法摆脱。诸如忙碌的工作日后选择油腻的火锅和甜腻的奶茶来宽慰自己,或是由于各种琐事而推迟睡眠,这样的现象在年轻人中司空见惯。生活节奏的快速,让人们很难找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尽管他们很想改变。

但愿意改变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开始尝试寻找自己的生活平衡和养生之道:投资健康筛查、购买保健品和健康保险,选择低糖营养的食品,跟随网络健身教练进行日常锻炼,或是周末计划户外运动来提升身体健康。这些健康的尝试虽小,却体现了年轻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健康生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涵盖从饮食到运动、从心态到生活习惯的全方位改变。面对重疾年轻化的现实,个性化的养生方式虽受到推崇,但最终还需明确健康目标,建立稳固的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发展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坚持规律体检,减少放纵、增加自律和坚持,这些都是拥抱健康生活、享受幸福快乐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